來自疫情的祝福
來自疫情的祝福/露濟亞(古亭耶穌聖心堂教友)
今年5月15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雙北疫情警戒提升為三級,即使居住在基隆,但生活圈大部分在台北的我們開始待在家中,也慢慢跟孩子談起疫情的發展及未來需要注意的事項,透過這樣的交談,讓他們理解需要待在家中的原因。隔日,台北市首先宣布萬華區及鄰近的4所小學停課一周,其中,也包含自己孩子的學校,我也因而立刻請假兩周,希望全家人好好待在家中,善度這段防疫的生活。
停課前兩周,自己已處於休假狀態而待在家裡,相較於面對前一周疫情不斷升溫,心裡也感到較為踏實、安心,甚至可說是幸福。雖然過去曾於育嬰假時,獨自陪伴兩幼子的經驗,經過了4年多,此時孩子年紀已增長,情緒相對穩定,而需求也不同。然而一家人將近一整天24小時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對於彼此間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心裡不免感到有些緊張。
在此之前,我選擇了先照顧自己的需求:一是每日早晨先打掃家裡,讓自己所處的每一處都感到舒爽,減少心裡的煩躁感,二是每天唸一串玫瑰經,我感受到這是來自聖神的推動,以至於在念經時,並沒有感到過去時不耐煩的感受;透過這兩項彷彿是帶給自己生活中的儀式感,期待自己的心因而穩定下來,在家安定生活。
與家人密集相處的第1周,朋友分享了教宗方濟各《願禰受讚頌》通諭的第213號:
「良好的教育在我們年少時播下種子,然後在我們生命裡不斷結出豐盛的果實。我想特別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人能妥善的歡迎生命──天主的恩賜,並保護它不受周遭許多事物的侵害,並且能使它按真正成長所需的條件發展。在人們面臨所謂死亡文化之際,家庭則構成生命文化的核心。』
在家裡,我們首先學習如何愛護和尊重生命,我們被教導如何恰當地使用物件,維持秩序和清潔,尊重本地的生態系統,並愛惜一切受造物。在家裡,我們接受完整的教育,使我們在個人的成熟中和諧地成長。在家裡,我們學習請求而非要求、對所獲一切說『謝謝』以表達真誠的感恩、控制自己的暴戾和貪婪、造成傷害時請求寬恕。這些真心而簡單的有禮舉止有助於創出一個分享生命及尊重周遭環境的文化。」
心想,這不正是我們能夠將這段文字付諸實行的時期,同時也感受到教宗溫柔地提醒與對家庭的期待。
在此,想分享一件關於「學習請求而非要求」的生活經驗。我和丈夫為了讓孩子能在用餐後,將自己使用的餐具收拾到廚房,我們會說:「請你將碗筷拿到流理台上。」孩子狀態好的時候,通常沒什麼問題,開開心心地便拿著餐具往廚房走,然後再到客廳玩玩具、看書、休息,我和丈夫心裡因而感到安慰,也期盼隨著孩子的成長,更能滿足我們協助家務。
但是,孩子也有狀態不好的時候,而且蠻常見的,畢竟是「被要求」做事,心情感到不好也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時候,大人時常習慣說兩三次同樣的話,而且相當堅持孩子必須完成,而孩子的雙腳便以如同行軍般劈劈啪啪的腳步聲,從客廳走向餐廳,心不甘情不願地將餐具送到廚房,而大人的反應通常是怒火中燒,而脫口說出嚴厲指責的話語,正所謂:「說話比做任何事都容易」,然而,大人作為孩子的模範,應避免口出惡言,再想想應當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家庭氣氛、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幫助的,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通常這時,我會不說話,先讓時間緩和自己的情緒,等心平氣和後,再與孩子交談。
此外,一家人在家時,孩子常常希望我們一起玩躲貓貓,玩得瘋狂,便隨口說出語氣不佳,令我無法接受的字句,例如:笑著大聲對我和丈夫說:「你們現在去給我躲起來!」我會說:「我們在玩,請你好好跟媽媽說話,這樣說我覺得被你命令,感覺很不開心。」孩子便會重新表達之前的字句。
我總以為好好地對待孩子,孩子便會如實回饋,這樣的期待卻常常落空,心裡難免感到失望、傷心、懊悔,甚至是憤怒,情緒失落地我,時常提醒自己回到賞賜我生命泉源的天父懷裡,獲取足夠的力量再回來面對與孩子的關係,並因我從天父所領受的恩寵,我試著寬恕孩子,重新欣賞他,並感謝天主讓他出現在我的生命中,也願意將祝福大大的傾注在孩子身上,求天父塑造他、引領他更走向自己的內心尋求天主,恢復他最初被創造的樣貌。
居家生活第2週,我向孩子說:「短時間不確定能不能回去學校學習,現在要調整在家的心情,玩遊戲、學習、休息、生活、祈禱、運動等,都必須在家裡,我們家變得很多功能呢!」孩子笑著回應:「就像學校的多功能教室!」我們在家一起打籃球、做菜、看影片、玩桌遊、觀看月全食,甚至全家一起關注剛開始換牙的弟弟每日牙齒搖晃的進度,即使是弟弟第一顆乳牙掉落時的小事,與他一同歡喜。
因為疫情,我們一家人密集相處,有爭吵、有和好、有每日被呼喚千百回「媽媽」的煩躁感,更存在彼此需求不同的衝突,自己少了白天躲回洞穴休息的機會,卻也再次欣賞孩子的創意、可愛、單純依附父母的心,在陪伴孩子上網路課程時,我也在學習到新的事物,過程中,也因為自己和孩子沒有遇到困難而放棄,進而得到成就感,若非透過居家生活,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投入這樣的學習型態,透過這樣的機會,即便身處家中,我們的視野卻不斷擴大,也為這些生活中的細微末節的美好,懂得珍惜和感謝。
最後,深深期盼我們家成為充滿愛的地方,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愛之人,活出天主所中悅的家庭教會的寵召。
▲作者露濟亞把握與孩子居家防疫的時光,以愛及耐心陪伴,帶給孩子正向的成長體驗。